太原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告别“靠天吃饭”打造节水农业生产新模式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眼下正值初夏,在咱们太原的广大农村,各类农作物也陆续完成了播种工作,进入了萌芽和生长期。自古以来,咱们中国的农业生产就有这么一句话叫“靠天吃饭”,靠的这天说白了就是降水:冬天要有瑞雪、春天雨量要足、夏天又不能有暴雨,因为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涝,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而对于我们北方的太原来说,内涝很少见,干旱才是农民们蕞大的敌人,那么,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推广的今天,我们太原市的农业部门在农业灌溉上做了哪些工作,让农民能够告别“靠天吃饭”呢?
记者 张晓亮:观众朋友,现在我就来到了位于尖草坪的太原市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我身边这片大概100多亩的耕地上所种植的都是高粱,在不久之前,这里是刚刚进行了播种工作,目前已经有一株株小苗破土而出,而与播种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整片耕地上的全膜覆盖技术,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可以看到整片耕地上是处处闪着银光,那么在高粱地上全部覆盖地膜到底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我们来蹲下仔细看一下,可以看到,在我身边这片地膜的内部,明显能够看到有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在我们这种相对比较干旱的北方内陆地区,这种全膜覆盖技术,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节水灌溉效果。
记者了解到,这种在农作物播种时,同步展开的工作,全名叫地膜全膜覆盖穴播法,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节水耕作技术,目前在我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粱、玉米、小杂粮等多种农作物的生产当中。
尖草坪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高级农艺师 张川宏:农作物是在穴里头栽培的,在低洼处,如果后期有了雨水的话,雨水顺着膜就流下去了,流下去去了哪呢?底下是穴播,它有个穴扒开可以看出来,雨水跑不了,流到穴里头去了,就充分利用雨水促进植物的生长。
张川宏是尖草坪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的高级农艺师,同时也是太原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技术负责人。从1987年以来,张川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已经有34年。他告诉我们,在一场春雨之后及时播种,并覆盖地膜,能够迅速保持土壤墒情,经过蒸发后的水分凝结并蓄积在地膜内部,可以反复灌溉农作物的根系。
尖草坪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高级农艺师 张川宏:再一个地膜覆盖以后能大幅提高地温,按照常规对比下来,地温能提高四到五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出苗好,第二个能促进生长,在同等情况下,它生长非常快,而且这就导致后期产量上去了。
相较于大水漫灌的传统种植方式,地膜覆盖的农业生产不仅大幅节约了灌溉用水,而且产量也能够提升30%以上,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多种收益。除了旱作农业以外,在这里所进行的灌溉农业中,也采用了多种节水技术。
尖草坪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高级农艺师 张川宏:这个咱们看到的是全水泥制作的水泥槽,叫防渗渠道,这个做防渗渠道有什么好处呢?它相比土渠来说,几乎没有水分渗透下去,你要往地里头就全供进去了。如果你要是不用防渗渠的话,可能光路上跑了的水,就是百分之三 四十就全跑了。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太原汾河上游段水量较丰时,尖草坪一带的各个村庄也曾经种植过水稻,蕞近的近四十年里,由于灌溉条件不足的原因,这里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不过今年再次来到农业园记者看到,300多亩稻田里处处波光粼粼,通过防渗渠引来的汾河水注满稻田后,就可以展开插秧作业了。
尖草坪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高级农艺师 张川宏:一个是生态慢慢恢复了,第二个就是高标准水利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种植水稻成为了可能。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一方面推广水肥一体、以及管灌、滴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另一方面展开有机旱作、良种攻关应用等工作,并且大力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广大农业生产者不必再“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张晓亮 王小石)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