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固好脱贫成果 启好振兴之路
随着脱贫工作进入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段,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稳固脱贫成果、启好振兴之路正在成为脱贫地区的新课题。
新阶段、新使命,作为山西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运城市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使命至然。
去年5月,运城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开始布局新的任务书、路线图,通过筑牢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强化驻村帮扶队伍、推进乡村治理,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筑牢返贫预警防线月初,山西遭遇了持续性强降雨,农村地区受灾严重。对于脱贫地区而言更是一场考验。
闻令而动,绛县制定“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严格“风险预警、入户核查、承诺授权、信息比对、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级审核、县级审定、系统标注”九步程序,推进动态监测规范化;平陆县实行防返贫监测数据信息质量周抽查、月审核制度,对发现的预警信息及时反馈乡镇、村和行业部门进行“双核查”;垣曲县对发现疑似风险问题信息,通过入户排查、走访核实、综合研判等途径,形成以干部入户摸排为主、信息监测预警为辅的快速响应机制。
驻村工作队承担着农村人才支撑、发展智库的作用。在脱贫成果提升与乡村振兴衔接上,如何突显这支队伍引资引智、资源转化的引领作用?
运城市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选派工作方案,明确人选条件、选派程序、派驻范围和驻村要求,对全市脱贫20户以上339个脱贫村、37个脱贫人口100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7个脱贫人口5000人以上重点乡镇和平陆、垣曲、绛县的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共选派413支工作队、16名示范村,共计1262人。
夏县北大里村,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充实“党建+”形式和内容,全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万荣县张李冯村以“五面红旗”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有效解决“人、治、物、效”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河津市龙门村,集体资产持续积累、工农业产值持续攀升、村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这些经过“充电”的干部,带着******、能力、水平,活跃在乡村振兴头部线。
夏县西村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形成“人均500树、家家一片林、织出方田网、处处绿成荫”的生态宜居新格局;万荣县闫景村累计投资1200万元,相继完成垃圾场整治、违建拆除、改厕、生物质炉改造,实现村庄常美常新;河津市龙门村环村、环厂千亩林带全面建成,绿化率达47%,一个园林化的美丽乡村已经成型。
农民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垣曲县峪里村建立“评、管、奖、用”四位一体创评机制,孝举文化感动十里八乡;夏县北大里村积极推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有力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河津市伯王村将村规民约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以道德力量助推乡村善治,培育文明、良好、淳朴民风,给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