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
3月1日,沈阳市召开“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志强、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卓青介绍了我市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志强,就《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中,聚焦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和围绕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新闻发布。
沈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在《三年行动方案》中,统揽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
王志强特别介绍了建设“一枢纽、四中心”中的项目建设:
一是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重点实施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家信息枢纽建设3项重大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2025年,打造开放高效、智慧先进、面向东北亚的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城市。
二是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重点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培育、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等5项重大工程,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40%。
三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力量培育、“卡脖子”技术攻关等4项重大工程,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格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5年,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00家。
四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实施金融要素资源聚集、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等4项重大工程,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
五是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重点实施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融合发展等4项重大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优秀文化传播高地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王志强介绍,在《三年行动方案》中,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和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围绕能源保障能力提升、畅联沈阳、数字沈阳等20项重大工程领域开展项目谋划,每年谋划推进3500个重点项目。
一是在能源项目方面,要推动风电、光伏、氢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强市建设,推进21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达产,推动沈北、法库等地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推进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发电装机超过83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3%以上,建成更加安全可靠的能源设施网络。
二是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推进桃仙机场改扩建、沈白高铁等重大项目。2025年,高速铁路建设里程达到32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78公里,国省干线公里。
三是在水利工程项目方面,要实施辽河干流防洪提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灌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完善防洪工程、水资源配置、农业农村水利体系,加快北沙河、绕阳河河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柳河综合治理国家试点工程,建成更加完善的水利设施网络。
四是在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要推动5G网络全覆盖,5G基站累计建成5万个,推进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连接骨干节点数量达到5个,推进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建设,初步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发布会上,就沈阳在加快项目推进方面有哪些举措问题,王志强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王志强指出,沈阳市聚焦项目“谋、立、推、建”关键环节,全面实施6大机制,为项目高质量建设保驾护航。一是创新重点项目“赛马”工作机制,二是实施项目拉练评价工作机制,三是推行市领导包保重大项目机制,四是强化项目建设问题解决机制,五是完善重点项目考核机制,六是做实项目高标准服务机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国栋)
加强招商引资和央企合作、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卓青表示,在全市“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市商务局将在多条赛道上奋勇当先,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
预计到202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三年累计达到50亿美元以上,引进到位内资年均增长11%以上。
今年,沈阳市将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八条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力争2023年全年引进八条产业链重点项目不少于600个,占全市比重不低于60%。突出平台载体招商,以全市划定的35个核心板块为重点,以“双碳战略”“五大件”“数字基建”等领域为方向,力争促成100家以上新经济企业落户。实施“12+24”配套园区满园扩园行动,计划举办沈阳头部企业推介会,精准对接引进一批配套项目。突出闲置楼宇、厂房等招商,全年力争盘活楼宇150万平方米。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招商,重点招引世界500强及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重点,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着力引进民企100强等重大产业项目。
加强应用场景招商,扩大“遇见沈阳、预见未来”应用场景招商品牌效应,推动更多场景项目签约落地。积极组织“外地企业沈阳行”系列活动。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利用其企业资源开展社会化招商。办好主题招商活动,高质量办好韩国周、制博会等经贸活动。
巩固扩大冬季大招商活动成果,去年12月全市启动冬季大招商专项行动以来,共派出招商小分队37支,开展招商推介活动81次,洽谈推进项目598个,首批集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94个,投资总额5329.4亿元。
充分发掘资源,组织落实央企项目招商活动,加强与沈阳有合作的66家央企沟通联系,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鼓励引导10家市属国有企业依托与央企合作资源优势,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
依托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三个国家级平台和中德园、中日园、中韩园三个重点园区,打造央企“东北亚会客厅”,携手央企共同面向东北亚广阔的市场空间。
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围绕央企集中关注的政策诉求,加大对央企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个别项目个性化需求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力争到2025年,实现新落地央企区域总部3家、央企公司30家。
大力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0%,总量保持东北头部。力争形成3个百亿级商圈,基本建成东北区域商贸中心。
注重强化商业载体建设,推动中街、太原街等9个城市核心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推进41个夜经济街区内涵式发展,提升沈阳特色商业街和夜经济品牌形象。
年内启动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鼓励发展便利店、药店、早餐、维修、家政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业态。
建设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以县、乡、村三级商业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建设为重点,推进县域地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县域物流中心和县级农产品集配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乐购沈阳”工程,围绕沈阳商业发展规划和流通基础设施现状及短板,谋划启动一批商贸流通优质项目。
推动商贸业态创新,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年内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原创品牌首店不少于100个,鼓励在沈推出新品首发、首秀等活动。推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开展“中华老字号”创建和“沈阳市老字号”认定工作,弘扬零售、餐饮、服务等传统品牌和技艺。
培育新模式、新场景,支持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加快数字赋能商业,促进商旅文体多业态融合发展,增强场景体验式消费。壮大电商直播基地,重点推进浑南、于洪两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特色化发展,支持现有11个省级、24个市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培育5家市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今年将策划开展沈阳都市圈城市联动的商业促销活动,并结合城市特色和节庆时点统筹开展市、区两级大型促消费主题活动。策划举办双品网购节、汽车巡展等活动。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型商超下乡直采等活动。办好制博会、工业互联网大会、汽博会、家博会、花椒大会等品牌展会,全年力争引进国家级国际性展会1-2个,计划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62项。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