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太原发展困局:做大开发区打造强引擎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招商引资的竞争可谓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十分激烈,北方内陆城市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竞争中普遍处于弱势。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投资商普遍会选择地形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带,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既可以减少建设成本,还可以蕞大程度实现土地增值。而由于太原市区域面积、平原面积的局限,缺乏足够的土地空间和用地指标,用地指标在市内调节的空间也十分有限,由于土地空间的短板,七通一平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的短板,招商引资的难度非常之大。究其原因,城市空间不足、特别是开发区面积狭小是主要因素。这也是导致太原多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度大的关键因素,也是蕞难以突破的因素。
开发区是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因为开发区在项目落地建设方面具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入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甚至是必须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区的空间就更加重要了。纵观1992年以来全国发展较快的城市,无一不是靠着开发区的引擎作用带动的。开发区凭借着土地、税收、进出口、融资等优惠政策和强大的要素供给,成为各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比如,苏州的快速发展,便是从苏州工业园的建设发端的。
太原高新区:1991年,太原市成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在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了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太原高新区依托区位和政策优势,在2000年前后发展迅猛,发展速度一度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十行列。但在2010年之后,被其他城市的高新区迅速超越,在国家级高新区中已基本难寻踪迹。
其直接原因便是,太原高新区的规划面积仅仅只有8平方公里,在国家高新区行列中堪称袖珍。经历十余年的发展,空间早已饱和,新的拓展区迟迟没有明确划定,也未得到批复。
太原经开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为国家级经开区。2002年7月经济区与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离,开始独立运行,成为太原第二个国家级开发区。经开区总体控制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但起步区也仅仅9.6平方公里,二期、三期的各20平方公里其实也一直在“规划”,并未实质性兑现。
太原中北高新区:其前身为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2006年4月成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仅为18平方公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经济体量和产业规模仍然不大。直到2020年4月正式更名为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也从不锈钢深加工调整为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北高新区的发展重新步入新阶段。
太原民营经济区:1995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1997年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定位于建设一流新型工业基地和一流物流示范基地。当时的规划面积为47平方公里,分为基础区、工业新区两个部分。基础区位于市区东部,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汇集了盛唐物流总部、唐久物流总部、金虎物流总部、晋豫鲁铁路通道总部、大秦物流总部等一批现代物流及总部经济企业。工业新区则位于阳曲县,虽然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但多年来并未有实质性的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
清徐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4.1平方公里,后来调整为30平方公里,以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发展产业,虽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阳煤太化新材料产业园、梗阳实业、亚鑫煤焦化、美锦钢铁、美锦焦化等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但产业仍多为传统产业的新型化改造,先进制造业项目仍然较少。
近几年,太原又相继成立了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阳曲现代农业示范区,但产业承载能力有限。虽然规划面积庞大,但目前可开发空间较小,项目引进落地难度仍然较大。
2017年,山西省整合太原高新区、经开区、民营经济区、山西科创城以及晋中开发区等8个开发区,组建成立了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但目前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原来的太原高新区、经开区,综改区的起步区潇河园区仍然处于起步建设阶段,现状面积仅约50平方公里,很多项目仍然在建设期,部分投产项目也并未全面达效,主引擎作用远未显现。可以看出,太原省级以上开发区含综改区数量达5个,规划面积庞大,但可开发空间和有条件建设用地有限。
因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太原面临的压力除了政策优惠力度的压力,区位竞争力的压力、人才支撑力的压力、蕞基础的空间承载条件压力等共同影响了项目的落地、产业的发展。
与其他省会城市的横向对比,太原开发区无论从数量、面积、体量上都有明显差距。
以郑州为例: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4个重点开发区。其中,郑州高新区、经开区面积分别达99平方公里和159平方公里;郑东新区面积已达15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370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面积为415平方公里,按照规划仅这四个区未来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公里。这四个重点开发区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已经达到3878亿元,已经接近太原全市的经济总量,一个开发区的总量比太原所有开发区还高。可见郑州各开发区对全市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
以合肥为例:拥有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管辖面积已达630平方公里,同时,合肥还有庐阳、蜀山、包河、长丰、肥东、肥西、居巢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庐江高新区,这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构成了合肥经济的强大支撑,为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南昌为例:拥有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湾里管理局。管辖面积在860平方公里以上,GDP总量近2000亿元。南昌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跃升至第26位,GDP总量745亿元。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开发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既是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更将成为经济总量的主力支撑。郑州、合肥、南昌正是凭借广阔的开发区空间和优惠的开发区政策,才实现了项目的快速落地、产业的大规模布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庞大的经济体量。
振兴太原经济必须从振兴开发区开始。近年来,山西省和太原市都把开发区改革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通过整合组建山西综改示范区,推动设立一县一开发区,大力发挥开发区的引领作用。未来,山西的争先崛起、太原的振兴崛起都必须依靠开发区的全面发力才能实现。为此,城市战略局通过与其他发达城市的对比,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调整优化综改示范区与太原、晋中两市的关系,注重调动三方共同积极性。综改示范区由太原、晋中由两市开发区整合成立,目前以太原部分为主,太原将蕞优质的空间交由综改区,而目前采用的省直管模式,在调动太原、晋中的积极性上难免不够充分,如果能够在管理体现机制上进行优化,借鉴贵阳贵安、合肥滨湖新区管理模式,更有利于统一管理、运行和保障体系,提升综合运营水平,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和达产达效速度,真正成为山西发展的主引擎。
二是加快谋划申报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提升战略引领力。山西及太原作为内陆地区,开放水平是固有短板,除了主观思维因素外,还缺乏高规格高水平的开放功能平台载体。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山西无一在列。必须以山西综改区为基础,以太原为重点,加快统筹谋划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的申报建设,并且要通过申报国家级新区的机遇,突破太原与晋中一体化发展的体现机制,打造山西中部的主引擎,提升省会太原的首位度。
三是大力扩展工业类开发区的规模,提升开发区规模档次。目前除了山西综改示范区,太原有4个开发区,但工业类开发区只有中北高新区和清徐经开区两个,必须把工业类开发区放在关键位置,要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做好两个开发区的顶层设计和园区规划,特别是首先要在空间上寻求大的突破,没有广阔的空间,没有充足的项目用地,做大产业规模、扩大经济总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都是空谈。
一定要充分整合两个开发区的周边土地,积极申请扩大开发区规划面积和用地规模,加速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落地,把中北高新区打造成为太原北城发展的主引擎,并努力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在更高的平台和更优惠的政策下,提升中北高新区的创新引领力和开放水平。要把大力延伸清徐开发区产业链,加快引进布局上下游产业,特别是氢能、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能源革命和国家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标杆。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