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为例谈产业园区规划
第 43卷 第 21期 20 17 年7 月 1009-6825 (2017) 21-0009-02 SHANXI ARCHITECTURE 山 西 建 筑 Vol.43No.21 Jul. 2017 文章编号: 以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为例谈产业园区规划 (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 西 太 原 030002) 摘 要 : 分析了太原市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的现状条件, 指出为了落实国家政策、 顺应经济发 周宇 峰 展趋势, 应升级太原市现有的园区发展模式。 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规划中应注重良好的社会、 产业、 自然生态, 注重规划的灵活 性, 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蕞终建成可带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绿色活力示范园区。 关键词 : 产业园区, 规划, 示范 中图 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A 1 太原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太原市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 北侧紧邻国家级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太原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向东则是国家级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榆次工业园, 各 园区之间距离在 10 km 之内。周 边 高 校 和 科 研 机 构 密 集 ,现有高 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很大, 相继成立了高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等多个产业园区, 由于起步时间较早, 建 设 模 式 主 要 以 园 区 1.0 模式, 俗 称 园 区 l .o 模 式 。产业园区普遍通过土地、 财税、 人才等 政 策 的倾斜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优惠的政策资源。赋予行政职能 更高的行政级别或领导人级别高配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功 能服务, 并 以 大 量资金投人用于给水、 排水、 通电、 通路、 通信、 通 暖气、 通天然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建设。 太原市的各产业园区发展至今, 成 绩 明 显 。已建的各园区分 的模式为主 。 所谓1.〇 模式是采用“ 政 策 + 行 政 化 + 硬基础” 的 等 院 校 19 所,并逐步向太原 教 育 园 区 和 晋 中 的 山 西 省 高 教 园 区 集 中 。规划区域内部现有大专院校三所, 为山西省工商学院北格 分院、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和山西汽车科技学院。大量的高科技人 才在太原起步区及周边范围内聚集, 可进一步提升整个区域的科 技创新能力。 2 . 3 转型示范 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的定位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 先导区, 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以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 源汽车、 节能环保、 新 能 源 、 新材料、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等产业为 区明确、 层 层推进, 发展速度很快, 但近年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的产业新区。 例如, 需要产业更新时, 规划对于未来的预见性不足, 造成可改造 升级空间的不足或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对周边城市 用 地 、 功 能有干扰, 造成环境污染;城市形象不好, 没有明确的城市形象和 轮 廓 。所 以 , 在园区未来发展建设中必须逐步探索新的模式, 以 适应未来城市土地紧缺、 环境恶化等问题。 3 3.1 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规划思路 落实好国家政策 党 的 十 八 届 三 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2 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的建设优势 2 . 1 先行一步 山西综改区是山西省政府新成立的国家级产业园区, 代表着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全面启动, 在全省转型创新战略全局 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该 园 区 建 设 中 , 太原起步区先行一步, 其 位置位于太原市南部潇河两岸, 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 协调、 村 庄 安 置 与 人 居 环 境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积极寻求新的 思路和办法, 为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探索可复制、 可借鉴的经验。 的决定, 提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和“ 建立有效调 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 并逐 渐减少工业用地供给, 这些政策都将迫使产业结构升级, 有利于 挖掘现有存量工业用地, 提高用地效率;提出“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 导向机制, 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 企业化改革” , 这将 激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企业在 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以上政策和形式的 变化促使工业园区升级发展模式。 当前的产业园区建设与更新需要有持续发展的驱动以实现 产业生态、 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发展, 这个驱动要素为 “ 制度、 融合化、 软环境” , 也就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2. 0 模 式 。其 2.2 基础雄厚 山西综改区太原起步区周边产业基础雄厚, 创新资源密集。 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parking berth scale in newly-built parking building of used districts Han Pingchao (Foshan Urban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f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the berth scale based on the road network volume and parking demands of surround? ing areas, regards the lower value of the two as the controlling indexes for the berth scale of the newly-built parking building, and proves the oper? ability of the method by taking the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