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第三章来源:地环处发布:王琪时间:2010-01-20 17:11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前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发育强度的特点、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市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包括《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太原市生态保护规划》、《太原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太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太原市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规划》、《汾河流域(太原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西山地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又分为7个亚区,次重点防治区分为7个亚区(表3-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古交市中部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1)
主要分布于古交市中部嘉乐泉、梭峪、梅家沟、姬家庄、古交市、王家沟、南岭一带,防治重点是滑坡、崩塌及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面积约148.63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2、太原西山化客头、杜儿坪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2)
主要分布于万柏林区西山化客头、杜儿坪等地区,防治重点是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及玉门沟、虎峪沟、九院沟、冶峪沟、风峪沟等泥石流。面积约74.06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3、清徐北部山区采矿引发地面塌陷、裂缝及其它因素引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3)
主要分布于清徐县北部山区,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及修路切坡、降水诱发的滑坡等。面积约63.48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4、清徐县西边山构造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4)
主要分布于平泉、仁义、东、西马峪、新民村、武家坡等一线,防治重点是构造成因的地裂缝。面积约15.21km2。主要防治措施避让搬迁。
5、太原东山地区采矿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其它因素引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5)
主要分布于张家河、新沟、杨家峪、长沟等地区,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修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崩塌、滑坡。另外,关闭矿山的地质灾害治理也是一个重点。面积约104.13km2。主要防治措施勘查、工程治理。
6、阳曲县城崩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6)
主要分布于阳曲县城附近杨兴河西岸及火车站、北塔地等地区,防治重点是黄土崩塌。面积约10.09km2。主要防治措施勘查、工程治理。
7、寨沟至晋祠一线以西边山地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7)
主要分布于官地、西峪、寺底、店头等地区,防治重点是滑坡、崩塌、关闭矿山遗留地质灾害,蒙山大佛旅游区是重点防治区域。面积约96.38km2。主要防治措施勘查、工程治理。
1、阳曲县城北东青龙煤矿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1)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是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面积约
34.29km2。主要防治措施留设保护煤柱、避让、工程治理。
2、阳曲县西北西凌井、北小店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2)
主要分布于西凌井、西庄、梁庄、北小店、石庄等地区。防治重点是以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面积约273.81km2。主要防治措施监测、工程治理。
3、阳曲北西兴庄、古城、杨兴、贾庄等地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3)
主要分布于兴庄、古城、杨兴、贾庄一线,防治重点是以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面积约196.33km2。主要防治措施监测、工程治理。
4、阳曲县东、南上阳寨、红沟、屈家庄等地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4)
主要分布于上阳寨、红沟、屈家庄等地区,防治重点是以修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面积约187.90km2。主要防治措施监测、工程治理。
5、古交以南、万柏林南部、晋源西部山区采矿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5)
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山区岔口、常安、邢家社、官地一带,防治重点是煤矿、铁矿等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崩塌。面积约991.52km2。主要防治措施留设保护煤柱、避让、工程治理。
6、太原市区地面沉降区次重点防治区(Ⅱ6)
防治重点为地面沉降。面积约303.48km2。主要防治措施进行地面沉降监测、适当控制地下水开采。
7、娄烦西北采矿塌陷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7)
主要分布于娄烦西部,防治重点为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汾河水库沿岸的崩塌以及人工活动引发的滑坡。面积197.93km2。主要防治措施留设保护煤柱、避让、工程治理。
包括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它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域,面积约4287.01km2,防治重点是分布较零星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防治措施以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为主。
1、地质灾害防治培训,举办两次以上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等有关负责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及部分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
2、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调查,2009年完成新一轮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更新工作。
3、编制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完成太原市十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
4、缓变地质灾害监测,近期,完成太原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设工作,并开始监测;中远期,进行太原市地面沉降每年一次的监测工作。
5、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选取采矿引发的典型地质灾害1-2处、黄土崩塌、滑坡1-2处,从其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成灾机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为太原市典型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6、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从组织、技术、装备、资金四方面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1)建立监测机构,在本规划期内建立、建实市、县(市、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充实和加强技术力量,配备专业的监测设施、通讯设施及必要的车辆,不断提高地质环境监测及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和管理能力。
(2)建设群测群防网络,在本规划期内,完善由太原市市级监测网、县区级监测网、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监测网、村组或社区级监测网及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构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做到县有监测站、乡镇有负责人,行政村有具体责任人,每个隐患点有监测人。
(3)专业骨干网络建设,在规划期内初步建立专业骨干监测网络,选择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危害程度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专业监测仪器进行专业监测,近期、中远期部署专业地质灾害监测点见表3-2。
表3-2 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部署一览表
在近期规划期内,太原市辖区内的各矿山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监测体系,对本矿区及周边影响地区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定期监测,并逐步完善监测网络。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突发地质灾害时,矿山企业应当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在近期规划期内,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并进行2-3次实际演练,包括演练内容和市、县、乡的应急工作机构等。
应急预案必须明确规定应急指挥人员组成与职责分工。市、县(区、市)两级均须成立由主管副市长、县(区、市)长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成员由国土资源、公安、民政、财政、交通、商业、卫生、气象、水利、通讯、建设、发改委、武警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在近期规划期内,太原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均应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一支机敏、灵活、富有战斗力的抢险救援队伍,组建专门的应急专家队伍,明确专门的应急专家,配置专门的应急装备。
在近期规划期内,建立并明确地质灾害责任机制,交通、水利、教育和旅游、建设、安监、煤炭等部门应对公路沿线、中小学校区、旅游景区、房屋建设工地、村庄周边高边坡建房及库区、各矿山企业等突发地质灾害负责任,并要分别组织好对上述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工作。
9、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并有计划地进行滑坡、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研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和准确程度。本规划期内十县(市、区)均应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10、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及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省、部联网。到2010年,建立主要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模型,以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地区作为防范重点,实现地质灾害网上实时预报。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处理、预测预报及灾情发布数字化、网络化。
1、根据本规划的目标任务提出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
2、优先安排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治理效益显著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汾河流域治理区、西山综合整治区的治理等;
3、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在确定治理工程时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太原市及各县(市、区)的作用,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主要安排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程。
依据上述原则对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部署,2009年防治工程安排6项(表3-3),2010年防治工程安排6项(表3-4),2011-2015年防治工程安排34项(表3-5)。
避让搬迁项目应在规划实施时,进行详细的调查工作,准确确定合理的搬迁户数与人数。
由于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费用标准,本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以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际工程量、投资以及避让搬迁的实际费用结合本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估算工程量进行估算,规划期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估算额为74960万元,其中2009年投资估算5380万元,2010年投资估算15240万元,2011-2015投资估算54340万元。
根据汾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太原西山综合整治方案结合太原市矿山分布特点、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尤其重点考虑已闭坑或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确定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区(表3-6)。
治理区总面积约84.23km2,主要治理恢复内容为填充地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治理等,投资估算约65500万元,原则上于本规划期内完成。
该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区内的矿山企业多数已关闭,治理恢复投资应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区内生产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投资则由矿山企业负责。对改制前的中央矿山企业造成的历史遗留地质灾害,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进行治理;对改制后矿山企业、市场经济时期矿山企业及集体矿山企业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原则上由矿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治理。
第三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及资金筹措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实际需要概算,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共计146398万元(表3-7)。其中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5938万元,近期2598万元,中远期3340万元。
表3-7 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一览表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规划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筹措主要有下述渠道:
(1)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基础上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原则上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申请国家财政补助经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负责筹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由太原市人民政府负责筹资;
(2)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筹资;
(3)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在规划实施时具体处置,生产矿
山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矿山企业出资治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地质灾害、已闭坑矿山或采矿责任人灭失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则应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各渠道筹资;
(4)危及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矿山和企业等安全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经费,由其主管部门或受危及的单位负责;
(5)基础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按本规划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安排资金;
(6)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可通过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价款、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渠道筹集。也可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灾害隐患区人民的民心所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首先太原市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灾区人民受着恶劣的环境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双重困扰,地质灾害防治搬迁工程至少使14个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村庄从此摆脱了较为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者,采矿造成的村庄房屋裂缝、清徐边山地区构造地裂缝引发的村庄房屋裂缝等,使百姓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生活状态中,为解决问题而经常集体上访、经常与矿方产生纠纷,严重影响了隐患区居民的安定团结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逐步使受灾害威胁的村庄得到搬迁或隐患体得到治理,使受灾群众彻底摆脱了灾害威胁的危险状况、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总之,规划期46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使31866人摆脱地质灾害危险性、改善了生存生活条件,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
前已述及,截止2008年,太原市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4542.59万元,预测潜在地质灾害可能的经济损失总额约为401723.24万元。本规划期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约14亿元的投入,可使严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2个村庄、学校等得到搬迁、24个村庄、学校、居民点等得到治理,避免约17亿元的财产损失;同时,对搬迁后村址、采矿塌陷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工程,初步估算可使约70000-80000亩土地恢复可利用功能,每亩年收入按500元估算总收入可达到约3500-4000万元,仅此一项即可在35-40年内收回全部的治理投入;如果大面积采空塌陷地、地质灾害分布区治理恢复后用作建设用地,其潜在价值更为巨大,保守估算可能达到数十亿元的收益。
规划期太原市46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将会使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造成的恶劣的地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对搬迁后村址实施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工程可大大改善原受灾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同时,本规划
四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区治理恢复工作的展开,配合西山综合整治及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可使数万亩土地恢复可使用功能、重建起林地、草地,开发出生态旅游区,将会使太原市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得到较大的恢复与改善,尤其会使西山地区、汾河流域等治理区成为绿树成荫、风景优美的景观胜地,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太原做出应有的贡献。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书提纲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城市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问题
威海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威海国土资源局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25年word)
广州从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5年
11--关于印发《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的通知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36p 37页PPT文档
太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PPT课件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国家批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104个城市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word版本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晋源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任务书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太原市中心城区控规分层编制工作解析
惠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公示(31页)
烟台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WorldArchitecture
《乐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简要说明
《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集 安 市 城 市 近 期 建 设 规 划
昆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
SH2012008张家港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城市分区规划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PPT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8章-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宁2018-2025年全市停车位、停车场规划
济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和规划浅析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内旧村改造实施方.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关于印发《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汇报.ppt
2019-2020“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东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要点-印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设计书提纲汇总
顺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服务采购项目(SD08024).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 作方案课件.doc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年)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
“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doc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doc
“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工作计划
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 作方案
城市规划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4年湖南省市场营销策划师(中级)一点通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八年级Unit 7 Reading
【精品推荐】不会游泳能在普吉岛潜水吗
期货公司面临的税收问题及其影响
【2018蕞新】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方案-word范文模板 (9页)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1)
小同学发明思维能力前测调查报告
四年级语文头部学期头部单元试卷
超声波在纳米金属粉末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
ZTE-T U500手机指命令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2-201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数学理试题
北京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201X年版)
2019年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世邦魏理仕分析报告
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
基于Ethereal的网络协议分析
©2013-2015 360文档中心,站点地图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问题请在对应网页下方投诉通道反馈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